文章正文
在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激烈碰撞的当下,一位青年漆艺师以十年磨一剑的执着,让沉寂千年的“犀皮漆”技艺重焕生机。近日,其创作的《星河入梦》系列漆器作品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证,成为传统工艺领域最年轻的国家级非遗作品之一。这场跨越时空的技艺复兴,不仅改写了非遗传承的年龄叙事,更以创新实践回应了“传统工艺如何活在当下”的时代命题。
十年孤灯,复刻失传绝技
犀皮漆,作为中国传统漆艺中的“隐秘瑰宝”,以天然大漆为基底,通过数十道复杂工序形成如流星划过夜空的自然纹理。这项始于唐代的技艺因制作周期长达数年、成品率不足三成,在近代几近失传。青年漆艺师林墨(化名)自中央美院毕业后,扎根皖南山区,遍访民间匠人,在残破的古籍图谱与零散的匠人口述中,耗时五年复原出完整的犀皮漆制作流程。
展开剩余60%“最难的不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对‘慢工出细活’的坚守。”林墨的工作室里,上百件失败品见证着这场孤独的探索。他独创的“叠色泼洒法”,在传统犀皮漆基础上融入矿物颜料与金属箔片,使器物表面呈现出银河倾泻般的立体光影。这种突破性创新,让非遗评审专家惊叹:“既保留了古法精髓,又赋予其当代艺术的生命力。”
非遗认证,激活传统基因
2023年12月,林墨的《星河入梦》系列经文化与旅游部非遗司专家组评审,正式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。评审报告特别指出:“该作品通过材料创新与工艺改良,解决了犀皮漆易开裂、色彩单一等历史难题,为濒危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范式。”
认证带来的不仅是荣誉,更是市场与产业的双重机遇。作品展出期间,某国际奢侈品牌主动寻求合作,计划将犀皮漆纹理应用于高端腕表表盘;多家文创企业抛出橄榄枝,希望开发平价衍生品。面对商业化邀约,林墨保持清醒:“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但过度开发会消解其文化内核。”他正筹备建立“青年漆艺联盟”,通过工作坊、线上课程等方式,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并爱上这门古老技艺。
破圈生长,重构非遗生态
林墨的案例折射出非遗传承的代际变革。据统计,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超70岁,而“90后”“00后”新匠人正以数字化手段重构传承模式:抖音“非遗合伙人”计划中,漆艺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12亿次;B站UP主用动画拆解漆器制作流程,单期播放量超百万;林墨团队开发的AR漆器体验程序,让用户通过手机即可“亲手”完成一件虚拟犀皮漆作品。
“非遗的未来不在玻璃展柜里,而在年轻人的指尖与心跳中。”文化学者李明认为,林墨们的创新实践证明,传统工艺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迭代与审美升级,成为当代生活的“刚需”。正如《星河入梦》系列中那件以航天器为灵感的漆盘——当古老大漆邂逅现代科技,传统与未来在旋转的星云中达成奇妙和解。
这场由青年发起的非遗复兴运动,正在书写新的文化叙事:它不再是悲情式的拯救,而是充满创造力的重生;不是单向度的传承,而是跨代际的对话。当00后开始在直播间下单犀皮漆首饰,当Z世代用漆艺元素设计国潮服装,我们或许可以期待:下一个千年,中国漆艺依然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闪耀独特光芒。
发布于:河北省加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